给父母养老时,兄弟姐妹关系再好,也要提前立好这三条规矩,切记

父母含辛茹苦把子女养大,等他们老了,子女为其养老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兄弟姐妹血脉相连,即便平日里关系亲密无间,可一旦涉及父母养老问题,生活习惯、经济状况、时间精力等差异,都可能让矛盾悄然而生。
现实中,不少原本和睦的家庭,就因为养老问题处理不当,最后闹得亲人反目。所以说,在给父母养老时,兄弟姐妹之间务必提前立好这三条规矩,别等矛盾激化才追悔莫及。
明确经济分担的规则与细则
父母步入老年,日常开销、看病就医、保健护理等都离不开钱。兄弟姐妹经济状况各不相同,如果没有提前约定好经济分担的规则,很容易引发矛盾。有的家庭里,经济条件好的子女长期承担大部分费用,时间一长,难免心生不满;而经济条件差的子女,即便有心分担,却力不从心,还可能被误解为逃避责任。
隔壁的刘大爷家就曾因此闹得鸡犬不宁。刘大爷有三个孩子,老大在企业当高管,收入丰厚;老二开小店,收入不稳定;老三是普通上班族。起初,父母的养老费用基本由老大承担,老二和老三偶尔给点小钱意思一下。时间久了,老大觉得不公平,认为自己在 “养着” 两个兄弟姐妹;老二老三则觉得老大有钱,多承担是应该的。矛盾越积越深,一家人见面都冷着脸。后来,在亲戚的调解下,三兄妹坐下来,根据各自收入和家庭负担,制定了详细的分担方案:老大每月出 50%,老二和老三各出 25%,医疗等大额费用按此比例额外均摊。方案确定后,大家心里都有了底,关系也逐渐缓和。
确定经济分担时,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实际情况,制定合理的比例。同时,还要明确费用的支付时间、方式,以及遇到特殊情况(如父母突发重病)时的应急方案,最好形成书面协议,兄弟姐妹签字确认,避免日后扯皮。
制定轮流照顾父母的时间表
展开全文
除了经济支持,父母更渴望子女的陪伴与照顾。然而,现代生活节奏快,兄弟姐妹各自忙于工作、家庭,很难时刻守在父母身边。如果没有提前规划好照顾父母的时间,很容易出现有人疲于奔命,有人却鲜少露面的情况,导致彼此心生埋怨。
朋友小陈一家就曾面临这样的问题。小陈和两个哥哥都在不同城市工作,父母年纪大了,身体越来越差,需要人照顾。一开始,照顾父母的任务主要落在离父母最近的小陈身上,两个哥哥只是偶尔探望。小陈既要上班又要照顾父母,累得身心俱疲,忍不住向哥哥们抱怨。哥哥们却觉得小陈离得近,多照顾是应该的,矛盾一触即发。后来,三兄弟经过多次沟通,制定了一个轮流照顾的时间表:每人轮流照顾父母一个月,期间工作、家庭事务自行协调;实在抽不开身的月份,由其出资请保姆照顾。有了明确的时间表,大家按章办事,再也没有因为照顾问题产生矛盾。
制定时间表时,要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工作、生活安排,尽量做到公平合理。对于确实无法亲自照顾的子女,可以通过支付费用请保姆、护工,或者让其他兄弟姐妹帮忙照顾并给予相应补偿等方式解决,确保父母时刻有人陪伴。
约定重大事项的决策方式
父母年老后,难免会遇到一些重大事项,如生病时选择治疗方案、入住养老院、财产分配等。这些事情如果兄弟姐妹之间没有统一的意见,很容易引发家庭纠纷。
王奶奶家就因为财产分配问题闹得不可开交。王奶奶老伴去世后,留下一套房子和一些存款。王奶奶想提前分配财产,让子女们心里踏实。可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各有想法,大儿子觉得自己是长子,应该多分;女儿认为自己虽然是嫁出去的,但也尽了赡养义务,理应平分;小儿子则希望母亲能多留点钱养老。一家人为此争吵不断,关系变得十分紧张。最后,在律师的建议下,王奶奶召集子女,共同商量出一个分配方案:房子出售后,房款的 60% 平均分给三个子女,40% 留作自己养老;存款也按此比例分配。方案确定后,大家签字画押,矛盾才得以化解。
在约定重大事项决策方式时,兄弟姐妹要本着公平、公正、尊重父母意愿的原则,提前商量好决策流程和方式。比如,遇到重大医疗决策时,是共同商议决定,还是由某个子女负责主导;涉及财产分配等问题,是父母提前立好遗嘱,还是子女共同协商分配方案等,都要提前明确,避免日后因意见不合产生冲突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